原相机拍照会放大缺点
手机拍照和相机拍照究竟区别在哪里?生活中手机拍照能否取代相机满足民众大部分需要?
手机拍照和相机拍照究竟区别在哪里?生活中手机拍照能否取代相机满足民众大部分需要?
在悟空问答上的114个问题,只写接地气的科技内容,欢迎关注。
手机拍照能否取代相机,这是自诺基亚时代就已经开始争论的问题。
首先说一个结论:手机无法取代单反相机,但是可以取代卡片机,依然可以满足90%以上用户的拍照需求。
手机与单反的差距,主要来自于成像模组的结构,分为有两块,一块是传感器,一块是镜头。
传感器差异决定成像质量稍微了解数码产品的朋友都知道,决定数码相机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传感器的尺寸,所谓“底大一级压死人”,传感器的尺寸决定了对光线的接收范围和感光程度,也就直接决定了照片质量的好坏。
从目前普遍的市场行情来看,全画幅相机是普通消费者能够买到的传感器最大的摄影产品,比如佳能5D、尼康D850、索尼A7等高端产品都是使用全画幅,全画幅传感器尺寸基本上相当于过去傻瓜相机35mm胶片尺寸大小。
我们就以这个单位来简单类比一下:半画幅相机,也就是尼康D7200这样的中端相机,尺寸大小约是全画幅相机的3/4;而卡片机,也是过去我们俗称的“数码相机”,传感器尺寸大小约是全画幅相机的1/2。
那么目前的手机相机传感器尺寸是多大呢?大约只有全画幅相机尺寸的1/25。当然,这个特性主要是由于手机镜头模组的大小限制的,毕竟不可能把整个背面都做成一颗镜头。
所以手机相机在成像质量和宽容度上,远远无法比过单反相机,所以才推出了HDR功能,同时拍摄三张不同曝光程度的照片叠加,以求获取最好的成像效果和细节。
镜头结构决定画质损耗从上文来看,是因为手机的大小限制了自身放置的传感器尺寸导致画面质量,那么镜头结构就是因为另外一个因素失败了:厚度。
因为厚度限制,所以手机相机无法做到像单反相机一样的光学变焦,也就是通过物理改变镜头模组的焦段来实现画面的拉近和拉远,光学变焦的优势就是“无损”,因为无论拉近还是拉远,其改变的永远只是镜头模组的焦段,而传感器吸收的光线不会改变,确保了画面的质量。
而手机镜头是无法进行光学变焦的,只能采用“数码变焦”,也就是很简单的“画面剪裁”,比如一张1200万像素的照片,我们此时想把远处的物体拉近,只能选择将这部分物体的照片切割,比如切下500万像素,再强行拉伸成1200万像素,这时候画面就会出现明显的像素点,画面质量大大降低。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用手机拍远处的景物,放得越大,得到的照片质量颗粒感越重。
所以手机厂商不得不推出高像素的传感器,比如诺基亚4200万像素的手机,即便放大4倍还是有1000万像素,确保了“数码变焦”后图像的质量。但是单位面积像素越高,就会影响单个像素的感光度,所以也会对画面的光线亮度产生不利的影响。
高像素手机在目前已经被全面取消,大家都回归到了理智的1200万、2000万像素。
手机相机的优势手机相机即便不如单反相机,但是依然可以满足90%以上用户的日常使用需求,并且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和优势。
便携性:手机与单反,大家都知道重量的差别,如果是单反用户,出门一部机器,两三个镜头,一个单反包,外带快门线、三脚架、备用电池等等设备,这真的很痛苦。
修片快:即便手机相机拍摄的原片不尽人意,通过很多优秀的APP修图软件依旧可以调出非常惊艳的照片,而且这种修图是随时随地的,也可以及时分享,发发社交软件是完全足够的,大家可以看一看每年iPhone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
趣味性:全景照片、延时摄影、360度、二次对焦,这些功能在手机上都可以直接用APP手动操作完成,然而对于单反而言,还需要大量时间的素材采集,还有无尽的后期调教。所以手机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相机厂商卡片机的销量,基本上停止了卡片机产品线的更新,专注于单反相机和无反相机的研发。
关于手机多摄的未来过去双摄所谓的黑白解决细节丢失的方案就不提了,基本上被淘汰掉。
双摄镜头真正的解决方案使于2016年,其出现的核心原因是其实也是解决了手机相机之前一个重要缺陷:背景虚化。
单反相机能都做到背景虚化,是因为光学结构的小孔成像原理。而手机相机模组无法做到光学背景虚化,就需要另外一个镜头采样,计算出主体后算法抠图再虚化,以实现与单反背景虚化相似的效果,虽然目前算法仍有缺陷,但是已经可以排除非常惊艳的人像照片了。
那么未来会怎样呢?至少从目前来看,手机会进入三摄时代:超广角 广角 长焦。超广角采用18mm焦段,拍摄非常震撼的风光场景;27mm广角焦段约等于人眼焦段,适用于一切场景;58mm长焦焦段,畸变小,用于人像模式。这样就约等于一台单反配上3枚定焦镜头,只要不断调教打磨,就一定会做出非常惊艳的效果!
照片是时间的存储器,感谢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记录时光。
为什么有的书法作品字迹放大之后与原来的视觉感觉差距很大?
先纠正一下,王羲之的字不是不能放大,是书写者的水平达不到王羲之精妙的笔法。没有放大的能力。
我们现在书法界有一些聪明人,他们没有能力写出王羲之那样精致的书法。但不能承认是自己无能。就要证明王羲之书法中存在的缺陷。怎么找?现在的书法以大字为主。王羲之的字又全部都是小字,不要说放大,就是学他的小字,当今中书协的人,还没有一个学好的。这不是黑。小字都还没有学好,去讲放大的话,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聪明人之所以聪明,普通人都看得到的东西,聪明人还能看不到?他们看得比谁都清楚。正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任何人拥有王羲之那样的笔法。民间也好,书协也好。所以,心里有底气,才敢说王羲之的字不能放大。谁不服?来啊!没有人敢接招。确实无人有这个能力。
没有人有这个能力,是不是这个论点就成立了?不成立。人的能力达不到,现代的科学技术,要放大一个图片不会是难事,对吧。那么,通过放大王羲之的字后,他的字是不是变丑了?没有。反而,在扫描技术放大下的王羲之作品,你会更加的惊叹他出神入化的用笔。
所以,不要相信聪明人的盗世之语。他们缺的是能力,却从来不缺掩饰自己无能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