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弹簧的设计步骤 健身器拉簧用的什么材料?

[更新]
·
·
分类:贸易
3955 阅读

拉伸弹簧的设计步骤

健身器拉簧用的什么材料?

健身器拉簧用的什么材料?

玖胜生产的拉伸弹簧常用的材料主要有碳素弹簧钢,这种价格比较便宜,但是弹性极限低低锰弹簧钢,具有较好的强度和淬透性,但是淬火后易产生裂纹硅锰弹簧钢,弹性极限有了提高,还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铬钒钢,韧性和强度都是比较好的,价格也稍贵。

弹簧在拉伸过程中,需要力f与伸长量成正比,即fks(k为弹性系数),试计算将弹簧由原?

用积分吧,弹簧长度为x,伸长Δx的时候,做功ΔWFskx*Δx,然后在x0~x0 0.03区间求定积分。你给的条件不够,具体数值求不出来

弹簧发兰处理是什么?

1. 整定处理 整定处理又叫立定处理,热处理后的压缩弹簧压缩到工作极限载荷下的高度或压并高度(拉伸弹簧拉伸到工作极限载荷下的长度,扭转弹簧扭转到工作极限扭转角)一次或多次短暂压缩(拉伸、扭转)已达到稳定弹簧几何尺寸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工艺方法。 加温整定处理 加温整定处理又称加温立定处理,在高温弹簧工作温度条件下的立定处理。
2. 强拉处理 将拉伸弹簧拉伸至弹簧材料表面产生有益的与工作应力反向的残余应力,以提高弹簧承载能力和稳定其几何尺寸的一种工艺方法。 加温强压处理 在高于弹簧工作条件下进行的强拉。
3. 强压处理 将压缩弹簧压缩至弹簧材料表层产生有益的与工作应力反向的残余应力,以达到提高弹簧承载能力和稳定几何尺寸的一种工艺方法。 加温强压处理 在高于弹簧工作条件下进行的强压处理。
4. 强扭处理 将扭转弹簧扭转至弹簧材料表层产生有益的与工作应力反向的残余应力,以提高弹簧承载能力和稳定其几何尺寸的一种工艺方法 加温强压处理 高于弹簧工作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强扭处理

二道拉伸压料怎么做?

冲裁连续拉伸模具可以高效的加工形状复杂的金属部件,加工原料一般会采用平板状的金属料带。拉伸模具一般设计成平面拉伸,拉伸过程中材料流动是水平方向,容易拉伸拉破,为了调整拉破必须要找到拉伸模拉伸压边力和进料圆弧费时费力,在量产时每批次来料都有波动范围,每批次调整时间长,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产量。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拉伸压料模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拉伸模中拉伸容易拉破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拉伸压料模具,包括:上模,包括上模座、拉伸母模及内卸料板,所述拉伸母模固设在所述上模座的下侧,所述拉伸母模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拉伸母模底部环绕所述第一通孔设有第一锥形面,所述内卸料板可上下伸缩的设于所述上模的下侧,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下模,与所述上模相对设置,包括下模座、下模卸料板及拉伸公模,所述下模卸料板固设在所述下模座的上侧,所述下模卸料板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下模卸料板顶部环绕所述第二通孔设有第二锥形面,所述拉伸公模可上下伸缩的设于所述下模的上侧,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通孔。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底部的外缘倒成外圆角;所述第二通孔顶部的边缘倒成与所述外圆角配合的内圆角。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底部的外缘倒成内圆角;所述第二通孔顶部的外缘倒成与所述内圆角配合的外圆角。优选的,所述上模还包括中部呈开口设置的脱料板,所述脱料板固设在所述上模座的下侧,且套设在所述拉伸母模的外侧;所述下模包括中部呈开口设置的下支撑板,所述下支撑板固设在所述下模座的上侧,套设在所述下模卸料板的外侧。优选的,所述脱料板的开口上缘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拉伸母模顶部侧向延伸有与所述第一缺口配合的第一凸起;和/或,所述下支撑板的开口下缘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下模卸料板底部侧向延伸有与所述第二缺口配合的第二凸起。优选的,所述上模还包括第一限位板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限位板固定在所述上模座的下侧,且所述脱料板固设在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中部设有第一让位孔,且所述第一让位孔的孔壁设有凸部;所述内卸料板向下穿过所述第一让位孔设置,且其侧面凸设有位于所述凸部的上方的限位部,所述内卸料板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支撑;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将所述内卸料板向下复位,使得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凸部抵接。优选的,所述上模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位于在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上表面上方,且与所述上模座固定。优选的,所述下模还包括第二限位板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限位板固设在所述下模座的上侧,且所述下支撑板固设在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中部设有供所述拉伸公模穿过的第二让位孔;所述第二弹性件支撑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下端,弹性将所述第二限位板向上复位。优选的,所述下模还包括第四弹性件,所述第四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下表面的下方,且与所述下模座固定。优选的,所述第四弹性件具体为氮气弹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当所述拉伸母模与所述下模卸料板压紧时,所述第一锥形面与所述第二锥形面紧密配合压紧,所述待拉伸件位于所述拉伸母模与所述下模卸料板之间来实现待拉伸件的加紧,通过锥形面的配合能有效提高待拉伸件边部的压紧力,避免了待拉伸件夹持后走动时容易因为边部压紧力过小而容易出现拉破的情况。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较佳实施例拉伸压料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I处的局部示意图;图3为图2中拉伸母模的局部示意图;图4为图2中下模卸料板的局部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拉伸压料模具2下模1上模21下模座11上模座22下模卸料板12拉伸母模221第二通孔121第一通孔2211第二锥形面1211第一锥形面222第二凸起122第一凸起23拉伸公模13内卸料板24下支撑板14脱料板241第二缺口141第一缺口25第二限位板15第一限位板251第二让位孔151第一让位孔26第二弹性件16第一弹性件27第四弹性件17第三弹性件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伸压料模具100,所述拉伸压料模具100包括上模1和下模2。具体的,所述上模1包括上模座11、拉伸母模12及内卸料板13,请参阅图3,所述拉伸母模12固设在所述上模座11的下侧,所述拉伸母模12开设有第一通孔121,所述拉伸母模12底部环绕所述第一通孔121设有第一锥形面1211,所述内卸料板13可上下伸缩的设于所述上模1的下侧,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121。所述下模2与所述上模1相对设置,所述下模2与所述上模1配合使用,所述下模2包括下模座21、下模卸料板22及拉伸公模23,请参阅图4,所述下模卸料板22固设在所述下模座21的上侧,所述下模卸料板22开设有第二通孔221,所述下模卸料板22顶部环绕所述第二通孔221设有第二锥形面2211,所述拉伸公模23可上下伸缩的设于所述下模2的上侧,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通孔221。待拉伸件置于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2之间,所述上模1向所述下模2移动,当所述拉伸母模12与所述下模卸料板22贴合并带动所述下模卸料板22向下移动,所述拉伸公模23凸出所述下模卸料板22,并向上拉伸所述待拉伸件。由于所述第一通孔121设有所述第一锥形面1211,所述第二通孔221设有第二锥形面2211,所述下模卸料板22和所述拉伸母模12压紧时,所述第一锥形面1211与所述第二锥形面2211贴合压紧,提高待拉伸件边部的压紧力,避免了待拉伸件夹持后走动时容易因为边部压紧力过小而容易出现拉破的情况。为了避免所述待拉伸件起皱,可以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21底部的外缘倒成外圆角;所述第二通孔221顶部的边缘倒成与所述外圆角配合的内圆角。所述第一通孔121的外圆角和所述第二通孔221的内圆角压紧时配合,在所述外圆角和所述内圆角压紧处的压紧力大于位于所述第一锥形面1211和所述第二锥形面2211中间部分的压紧力,来避免所述待拉伸件起皱。或,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21底部的外缘倒成内圆角;所述第二通孔221顶部的外缘倒成与所述内圆角配合的外圆角。所述第一通孔121的内圆角和所述第二通孔221的外圆角压紧时配合,在所述外圆角和所述内圆角压紧处的压紧力大于位于所述第一锥形面1211和所述第二锥形面2211中间部分的压紧力,来避免所述待拉伸件起皱。为了便于在所述上模1下压后回弹时脱料,所述上模1还包括中部呈开口设置的脱料板14,所述脱料板14固设在所述上模座11的下侧,且所述脱料板14套设在所述拉伸母模12的外侧;另外,为了便于压紧时对所述脱料板14压紧待拉伸件,对所述待拉伸件起支撑作用,所述下模2包括中部呈开口设置的下支撑板24,所述下支撑板24固设在所述下模座21的上侧,套设在所述下模卸料板22的外侧。为了便于所述拉伸母模12方便拆装,所述脱料板14的开口上缘开设有第一缺口141,所述拉伸母模12顶部侧向延伸有与所述第一缺口141配合的第一凸起122。通过所述第一凸起122与所述第一缺口141配合来限制所述拉伸母模12向下移动。同样的,限制了所述脱料板14向上移动。同样的,为了便于下模卸料板22方便拆装,所述下支撑板24的开口下缘开设有第二缺口241,所述下模卸料板22底部侧向延伸有与所述第二缺口241配合的第二凸起222。通过所述第二凸起222与所述第二缺口241配合来限制所述下模卸料板22向上移动。同样的,限制了所述下支撑板24向下移动。为了限制所述内卸料板13向下移动,所述上模1还包括第一限位板15和第一弹性件16,所述第一限位板15固定在所述上模座11的下侧,且所述脱料板14固设在所述第一限位板15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限位板15的中部设有第一让位孔151,且所述第一让位孔151的孔壁设有凸部;所述内卸料板13向下穿过所述第一让位孔151设置,且其侧面凸设有位于所述凸部的上方的限位部,所述内卸料板13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16支撑;所述第一弹性件16弹性将所述内卸料板13向下复位,使得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凸部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16为压缩弹簧。在所述上模1向下移动后便于对所述内卸料板13复位,所述内卸料板13向上移动以进一步卸料。所述上模1还包括第三弹性件17,所述第三弹性件17位于在所述第一限位板15的上表面上方,且与所述上模座11固定。所述第三弹性件17具体为氮气弹簧,由于氮气弹簧的力较大,所述第一弹性件16的设置能提供缓冲,避免所述第三弹性件17施加力突然过大而损坏部件。进一步的,所述下模2还包括第二限位板25和第二弹性件26,所述第二限位板25固设在所述下模座21的上侧,且所述下支撑板24固设在所述第二限位板25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限位板25的中部设有供所述拉伸公模23穿过的第二让位孔251;所述第二弹性件26支撑所述第二限位板25的下端,弹性将所述第二限位板25向上复位。所述第二弹性件26在所述第二限位板25压缩后可以便于复位,同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弹性件26具体为压缩弹簧。为了便于为所述下模2提供向上的动力,所述下模2还包括第四弹性件27,所述第四弹性件27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板25的下表面的下方,且与所述下模座21固定。所述第四弹性件具体为氮气弹簧。由于氮气弹簧的力较大,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26,避免所述第四弹性件27施加力突然过大而损坏部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3
完整全部详细技术资料下载